北京上海消费逆全国趋势反而大幅下降警示着什么
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呢,大家高涨的旅游热情点燃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景点热度。国内只要是能玩儿的地方,几乎都是水泄不通。在大家旅游热情的带动下,消费热情似乎也一直被点燃。新鲜出炉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五一假期,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.3%。
消费一片繁荣的景象,让人十分的振奋。其实对于消费大家一直觉得没有问题,因为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增长的还不错,所以呢,就让大家一直认为呢,我们的消费没有问题。尤其是今年3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5.9%,路德2024年以来的单月最高,这样呢,就让大家对我们的消费更加有信心了。
但是有一个现象非常不起眼,但非常重要。不知道大家关注到了没有,那就是在我们全国的消费数据创下辉煌的时候,有两个重要城市的消费却节节败退。一个是北京,一个是上海。北京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9.9%,降幅较前两个月大幅扩大9.8个百分点。上海3月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.06亿元,比去年同期的1490.86亿元大幅下降。
这并不是这两个城市第一次和全国总消费情况出现分化。早从去年开始,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正增长的时候,这两个城市的消费就已经出现长时间的负增长了。这样的分化差距,在去年官方政策和双11共同刺激的11月更是明显。在全国同比增长3%的情况下,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4.1%。上海同比下降13.5%,到了现在,全国增速都创阶段性新高了,这两个城市还是在大幅下降。
为什么在全国消费增速上升的情况下,北京和上海反而大幅下降呢?
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,而这个现象被很多人忽略了,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。北京和上海是什么量级的城市呢?它是我国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,一个是全国的政治中心,一个是全国的经济中心。
这两个城市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,汇集了全球的富人精英,且外资企业众多,城镇化率也很高,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都十分发达。
为我国经济做出的贡献非常突出,这两个地方也是我国机会最多的地方,高薪岗位很多,这两个地方的收入放眼全国都是无人能及的。去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9万元,在我国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名,北京以85415元紧随其后,夺得第二名的宝座。收入名列前茅,但这两个城市的消费数据却持续大幅下滑,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?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们得先明白全国消费是怎么做到一直增长的。
纵观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数据,最亮眼的数据是包括手机、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通讯器材类产品的增速,高达26.9%。而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21.7%的增长率同样很亮眼。再有像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9.3%的增速,比今年1~2月份儿加快了8.4个百分点。家具类零售额18.1%的增速,比1~2月份儿加快6.4个百分点,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。
这四个项目加在一起,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.4个百分点。
要知道,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是4.6%,也就是说呢,光是这四项就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但是这些项目再放到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,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。一季度,上海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了3.9%,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下降了8%。同期,北京的情况更加不乐观,通讯器材下滑24.9%。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提到的这些类别有什么共性呢?这些类别包含的家电、手机、电动自行车、家装等消费品,不正是两新政策,也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发力方向吗?
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我们的消费主要是靠两新政策刺激起来的。这个时候可能有人想问了,在全国都在增长的情况下,北京和上海却大幅下降,难道是因为两新政策没有覆盖到这两个地方吗?恰恰相反,两新政策在这两个地方反而更忙。就拿北京来说,在全国通用的消费补贴之外,北京甚至还推出了自己的补贴,餐饮、汽车、家电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两个地方为什么还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呢?这是因为啊,像家电以旧换新这样的两新政策,对三四线城市出台可能会有效果,但是对像北京、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,这些政策是失效的,或者说效果是很有限的。
为什么说会失效呢?有人说了,问题出在了一二线城市的外来人口上面。别看我们国家有上百个地级市,大部分人出生在三四线及四线以下城市,但是他们会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常呆吗?并不会,因为这些地方资源少,机会少,谁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所以我国很多人口都聚集在了一二线城市。这就导致一二线城市的很多人都是租房居住。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,四大一线城市里过半数人口选择租房居住。
房子不是你的,你愿意给这个房子买昂贵耐用的冰箱、彩电、家具吗?结果显而易见,对吧?这么说当然没有问题,这只是表面现象啊。如果从数据上深挖,不只是家用电器、通讯器材、文化办公用品这些一二线城市消费也有所下降,说明现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消费起来确实是畏首畏尾的,有很多顾虑。